星期六, 28 9 月, 2024

來自南亞的消息 - 頁面 3

【政治經濟】從軍事層面看印度在兩岸衝突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著|哈希.潘特(Harsh V. Pant),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及外交政策副會長;蘇亞什.德賽(Suyash Desai)是前印度塔克夏許拉研究所中國研究計畫副研究員,目前正於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學習中文/隨著臺灣近年來嘗試對外拓展與理念相近國家的互動關係,中國對臺政策也日趨攻勢,造就了臺海關係的緊張態勢。位於南亞印度洋地區的印度,雖距離臺灣海峽尚遠,但考量到印度與中國之間仍存在喜馬拉雅山區邊界的衝突,因此在臺海衝突中,印度並不能完全置身於事外。本文的兩位作者認為不論是在臺、中爆發衝突期間,印度應提供臺灣伙伴國相當的協助,甚至在衝突爆發之前,協助臺灣提升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能力,對此印度也將在臺海衝突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這篇文章 【政治經濟】從軍事層面看印度在兩岸衝突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人文地景】自由之城:臺灣、新中國夢與遺留在中間的人.之三

著|李奎壁,1991年生於臺南, 2017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現生活在臺北/本文作者李奎壁透過解密檔案的閱覽,以及與藏人社群的接觸,從3段訪談紀錄,嘗試拼湊出在臺藏人的過去與現在,從種種的社會背景、族群分和、諜報抗衡、黨國政治、利益與理想,作者也嘗試盼能從藏人的脈絡來提醒臺灣與世界的出路或契機。 這篇文章 【人文地景】自由之城:臺灣、新中國夢與遺留在中間的人.之三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人文地景】自由之城:臺灣、新中國夢與遺留在中間的人.之一

著|李奎壁,1991年生於臺南, 2017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現生活在臺北/本文作者李奎壁透過解密檔案的閱覽,以及與藏人社群的接觸,從3段訪談紀錄,嘗試拼湊出在臺藏人的過去與現在,從種種的社會背景、族群分和、諜報抗衡、黨國政治、利益與理想,作者也嘗試盼能從藏人的脈絡來提醒臺灣與世界的出路或契機。 這篇文章 【人文地景】自由之城:臺灣、新中國夢與遺留在中間的人.之一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著|梁家恩,旅臺馬來西亞人,劇場編導、文字工作者。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研究所/工廠目前極有可能面臨年輕世代的斷層危機。對於年輕人的傳承意願,羌巴丹增師傅對此的態度表示悲觀。他認為傳統藏毯是個極為耗時的手工活,2個人織1條毯子就需要耗時大概1個月。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傾向以快速且輕鬆的方式賺錢,年輕一代較不願意在傳統工藝上下苦功,況且僅依靠編織地毯的收入,也難以在現代生活中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羌巴丹增師傅認為或許在未來,編織地毯工藝只會留存在於歷史當中;因此現在還能夠實際參與手工編織藏毯,已是非常珍貴的一件事。 這篇文章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訊息公告】印度習醫記-臺印傳統醫學交流工作坊

今年度首次新南向系列活動,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邀請到全台灣第一位赴印度接受完整阿育吠陀醫學訓練,也是目前唯一取得阿育吠陀醫學暨外科醫師資格,具備流利的印度語和印度古文行醫能力的胡琦偵醫師,分享她在印度的學醫經驗,還有印度醫學最特別的淨化調理手法。 另外二名與談人,一位是在英國拿到計算機科學博士,目前正追隨胡醫師腳步也在印度學醫的黃竹鍵;另一位是在印度吃盡苦頭才拿到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博士的林曉甄。 人生際遇獨特的三人,足跡在印度重疊,令人敬佩之餘也感到無限好奇,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這篇文章 【訊息公告】印度習醫記-臺印傳統醫學交流工作坊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著|梁家恩,旅臺馬來西亞人,劇場編導、文字工作者。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研究所/工廠目前極有可能面臨年輕世代的斷層危機。對於年輕人的傳承意願,羌巴丹增師傅對此的態度表示悲觀。他認為傳統藏毯是個極為耗時的手工活,2個人織1條毯子就需要耗時大概1個月。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傾向以快速且輕鬆的方式賺錢,年輕一代較不願意在傳統工藝上下苦功,況且僅依靠編織地毯的收入,也難以在現代生活中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羌巴丹增師傅認為或許在未來,編織地毯工藝只會留存在於歷史當中;因此現在還能夠實際參與手工編織藏毯,已是非常珍貴的一件事。 這篇文章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著|梁家恩,旅臺馬來西亞人,劇場編導、文字工作者。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研究所/工廠目前極有可能面臨年輕世代的斷層危機。對於年輕人的傳承意願,羌巴丹增師傅對此的態度表示悲觀。他認為傳統藏毯是個極為耗時的手工活,2個人織1條毯子就需要耗時大概1個月。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傾向以快速且輕鬆的方式賺錢,年輕一代較不願意在傳統工藝上下苦功,況且僅依靠編織地毯的收入,也難以在現代生活中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羌巴丹增師傅認為或許在未來,編織地毯工藝只會留存在於歷史當中;因此現在還能夠實際參與手工編織藏毯,已是非常珍貴的一件事。 這篇文章 【藝術文化】傳統工藝的流亡路線:藏毯技藝在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的傳承現況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探訪加爾各答城裡的華人記憶

著|陳牧民,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南亞觀察網站創辦人/早前,隨著本文作者陳牧民教授的腳步,拜訪了位於賈坎德邦境內的國軍蘭伽公墓,而這次則來到了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探訪巷弄內的華人記憶。稱加爾各答是印度的中國城(China Town)並不為過,由於英治時期的印度需要相當的勞動力人口,殖民政府從其他海外殖民地或周邊地區吸引了部分勞工來到印度從事相關工作,而許多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移工便在此一背景下來到了印度,如今雖然聚落規模逐漸落寞,但過去華人的身影及文化仍對當地留下不小的影響。 這篇文章 探訪加爾各答城裡的華人記憶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政治經濟】印、中邊境戰爭60周年省思

著|陳禹瑄,輔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家教老師/2022年恰逢印、中邊界戰爭60週年,現今的臺灣仍舊面對來自中國的武力威脅,檢視歷史經驗,從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面對印、中衝突,是如何靈活運用外交手段,做好防禦備戰,或許這樣的經驗依然值得我們記取與學習。展望2023年,願世界和平。 這篇文章 【政治經濟】印、中邊境戰爭60周年省思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政治經濟】流亡前後:藏人社群的歷史形成與當代境外現況

著|謝鎮逸,旅臺馬來西亞人,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評論人。IATC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事。研究旨趣為藝術未來學、跨領域論述接合、當代第三世界結構、臺灣文化輸出與臺灣新電影的外延現象/20世紀以前的西藏與周邊地區,曾經是許多貿易經商的重要商道之一。然而,20世紀中葉爆發的中、藏武裝衝突事件成為西藏史的分水嶺,從此確立了西藏人民顛沛流離的命運。過去在地曾作為經貿用途的路徑如今使得西藏開始往外部世界聯通,但在戰後的國家權力版圖重組中,又出現了我們常有耳聞「流亡藏人」或是「圖博難民」,但究竟該如何認識這一支流亡社會群體?這些流亡西藏境外逾一甲子的藏人,現在又正面臨著什麼樣的時代困境? 這篇文章 【政治經濟】流亡前後:藏人社群的歷史形成與當代境外現況 最早出現於 南亞觀察。

最新文章